close

上海兩會特別報道

大雪台中通水管降臨,正在召開的上海“兩會”會場,應對“冰點”保障城市安全運行,成為瞭代表、委員們關切的熱點。

應急行動

預案及時啟動是特大型城市效率體現

本報記者李靜張曉鳴

“這幾天,報修電話數量明顯增加。我一直在給班組的小夥伴發微信鼓勁,頂住!”看著窗外的飛雪,市人大代表、普陀區房屋維修應急中心水電工楊華峰告訴記者,水電修理是一份體力活,遇到低溫雨雪天氣,容易發生電表跳閘、水管爆裂、管道堵塞等故障。普陀區房屋維修應急中心就是大名鼎鼎的“徐虎熱線”。楊華峰的班組傳承勞模精神,24小時輪流值班待命。每次接到報修電話,他們都會第一時間趕赴現場,任勞任怨做好每一件搶修項目。“和新建商品房相比,上海大量老式公房到瞭‘年老體弱’階段,我們的責任愈發重要。”楊華峰說。

“在大雪等惡劣天氣下,全市各相關部門提前做好預案並及時啟動預案,這是特大型城市效率的體現。”市政協委員、普陀區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劉毛伢認為,全市人民應該互幫互助,充分體現城市溫度;極端天氣條件下,信息溝通非常重要,應確保多種渠道暢通,向市民更新發佈氣象變化情況,提醒相關風險點。

上海地鐵平均每天運送超1000萬人次,而冰雪天由於地面交通狀況不佳,地鐵客流量還會增加。劉毛伢建議,在濕滑冰凍環境下,地鐵運行部門應24小時監控、檢測地鐵軌道尤其是地面軌道安全情況,采取減台中包通馬桶速、防滑、防凍等技術措施,嚴密監控監測所有地鐵進出口和車站人流及通行安全情況;建議公安和交通部門增派警力人力,配備相關設備,及時疏解、疏通人群。

“政府職能部門和水、電、煤氣等公用事業單位,還要提前檢測檢修城市地下、墻內和樓頂的管網、管線,防止凍裂爆裂和斷網。”劉毛伢說,惡劣天氣是報修的高峰期,公用事業單位應該24小時安排技術專業人員和維修人員值班,保持熱線暢通,及時處置和修復相關故障。

另外,劉毛伢還從專業背景出發呼籲,在紅十字會等衛生系統接受過急救培訓的市民,可以充當志願者,一旦看到有人滑倒摔傷、嚴寒凍傷需要幫助時,都能主動伸出援手,體現守望相助的溫情。

城市保障

提高城市“抗波動能力”是關鍵

■本報記者 張台中市化糞池清理曉鳴 何易

在城市保障方面,市人大代表、上海蔬菜 (集團) 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吳夢秋介紹,目前已經啟動應急預案、制定保供措施,堅守城市主副食品供應底線,確保市民“菜籃子”供得上、供得穩、供得安全。

在加強本地農副產品尤其是綠葉菜生產供應的同時,上海與全國多地蔬菜供應商特別是市外延蔬菜生產基地加強對接,增強瞭本地市場供應的抗波動能力。“我們在全國建立瞭130餘個蔬菜生產基地,通過組織協調全國農副產品供應,保障上海市民的‘菜籃子’。”吳夢秋介紹,此外還加強瞭大白菜、卷心菜、土豆等市場周轉儲備,並以茄瓜類、菌菇類等品種豐富市場供應,密切關註天氣情況,做好市場價格和食品安全的監管。

市人大代表、市公安局科技處副處長顧曉燕告訴記者,一旦發生低溫雨雪引起的突發情況,將確保第一時間一線警力全員在崗,全警投入。根據道路實際情況,及時采取臨時限速、警車引導等交通管控措施,快速處置交通事故,確保不發生次生事故和大面積擁堵。同時,有效落實低溫雨雪冰凍惡劣天氣的各項保障措施,加強與其他部門的聯系,提前準備黃沙、草包、融雪劑、鐵鍬、牽引車等應急物資、車輛。

“‘智慧公安’正在為上海織就一張更加安全的城市天網。”顧曉燕表示,提前預警處置將成為今後應對城市突發情況的高效措施。

政策研究

從地域性管理為主轉向流動性治理

本報記者史博臻

從前天下午開始,市政協委員、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文軍的手機就不停彈出一條條實時氣象信息和交通路況。“這說明上海已通過技術手段提升瞭城市風險預防的專業性,城市管理的系統性更強,預報的精準性更高,對市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能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他還留意到,昨天一早參會的不少委員都放棄瞭開車,改乘公共交通工具,“由此可見,城市在極端天氣下的應對表現,不僅能折射出政府部門的日常治理能力,也能檢驗市民的公共行為表現。”

上海這樣的特大型城市,面對極端天氣或突發狀況時,如何確保整座城市正常有序和安全有效運行?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城市治理研究的學者,文軍這樣總結城市應對風險的底線思維———必須著眼“最壞的情形”,做好“最充分的準備”,以求“最好的結果”。他建議,上海應逐步將城市安全管理的重心從地域性管理為主轉向流動性治理,實現具有流動性的多元彈性治理方式。“‘地域性治理’常以行政區劃為界,而‘流動性治理’強調將城市描述為不確定性、動態性、異質性和開放性的空間,培育出更具有流動性的城市公共政策。尤其在突發狀況和異常天氣下,有助於提升全體市民對於資源和權利的可及性,重視管理過程中的互動與合作。”
arrow
arrow

    jxx713pr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